解释说明: - 超声乳化手术:一种治疗白内障的手术方法,通过超声能量将混浊的晶状体乳化吸出,再植入人工晶状体。 - 囊袋张力环植入术:用于维持晶状体囊袋的形态和稳定性,常用于晶状体脱位等情况。 - 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为卫生技术人员提供的一种终身教育形式,旨在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技术水平。
在人们的健康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眼科护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中山大学中山眼科医院,作为眼科领域的佼佼者,其护理工作更是备受瞩目。它凭借着先进的理念、专业的团队和卓越的服务,为患者的眼部健康保驾护航。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中山眼科医院护理的多方面情况。
护理规范与标准制定
护理标准的制定对于提升护理质量至关重要。中山眼科医院在这方面积极作为,牵头并联合多家省市级医疗单位开展眼科护理技术《结膜囊冲洗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的制定。该项目于2022年获得立项,历时近2年,参编人员先后完成了基于循证的文献证据检索、提取与评价、专家半结构访谈、临床调查与实践等工作。终,《结膜囊冲洗技术规范》团体标准于2024年3月1日起实施,标准编号为T/GDNAS 037 - 2023。这一标准的发布,为眼科护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了有力支撑,有助于提升整体的眼科护理质量。它运用标准赋能眼科护理高质量发展,促进了护理学科的建设。在临床实践中,规范的结膜囊冲洗技术能够有效减少感染风险,提高治疗效果,为患者的眼部健康提供更可靠的保障。
专家团队与护理支持
中山眼科医院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专家团队。在白内障科,刘奕志教授擅长各种类型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尤其对先天性白内障、晶状体脱位、硬核白内障等复杂病例的治疗具有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他率先在国内开展超声乳化手术,并不断创新技术,在上率先开展扭动模式超声乳化手术,国内率先开展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技术,囊袋张力环植入术等多项新技术。林浩添教授擅长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尤其对先天性白内障的防治、医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转化具有丰富经验。吴明星教授从事眼科学临床和基础科研工作30余年,对眼科常见疾病的防治有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精于白内障及晶状体相关疾病的诊治,擅长各种类型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尤其对硬核白内障,青光眼术后、葡萄膜炎、高度近视等并发性白内障,先天性白内障,晶状体脱位和人工晶状体脱位,外伤性白内障等复杂病例的治疗具有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郑丹莹教授诊治白内障及其他与晶状体相关的疑难疾病,熟练完成各种白内障及人工晶体手术,包括小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Ⅰ期和Ⅱ期人工晶体植入术、人工晶体固定术等。
这些专家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护理团队则为他们的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护士们不仅要协助医生进行手术前后的护理工作,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健康指导。例如,在患者进行白内障手术前,护士会向患者详细讲解手术的流程、注意事项,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手术后,护士会精心护理患者的眼部,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护士关怀与人文护理
中山眼科医院的护士们不仅具备专业的护理技能,还充满人文关怀。2021年4月29日,在中山眼科中心眼底外科病区,17岁的患者晓荣(化名)默默地坐在日间病房,未成年的她没有家长的陪护,引起了责任护士真萱的注意。通过与患者的进一步交流,得知晓荣的家庭条件比较困难,一家五口仅靠着父亲每个月微薄的工资支撑着。作为长女的晓荣,知道赚钱不易,为了节省不必要的支出,她让爸爸不用进入病区陪伴她,这样可以节省几十元核酸检测的费用开支。真萱护士被晓荣的懂事和勇敢深深感动,希望能给予患者一些帮助。她和临床四支部党员、眼底外科护士陈少娜老师述说了事情的经过,少娜护士听完后也深受感动,决定进一步了解患者面临的实际困难。这种人文关怀体现了中山眼科医院护理团队的高尚品质,让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感受到温暖和关爱,有助于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促进康复。
科室特色与护理需求
中山眼科医院的眼科在复旦排行榜上位居全国第1名,互联网口碑全国第4名。科室现收录科室医生22名,其中6位正高级专家、4位副高级专家,现已有7位医生开通了在线问诊服务,累计帮助了7386位患者,获得460次患者好评。医院分别设有19个专科门诊,包括角膜病、青光眼、白内障、眼肿瘤及眼眶病、眼底病外科(视网膜玻璃体病)、眼底内科、眼外伤、眼肌病、眼部整形、中医眼科、黄斑病、小儿眼病、遗传眼病、屈光科、葡萄膜炎专科、准分子激光、接触(隐形)眼镜、神经眼科、泪器病、结膜病等。不同的专科门诊有着不同的护理需求。
以角膜病专科为例,角膜移植手术是常见的治疗方法。在手术前,护士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眼部情况、全身健康状况等。同时,要向患者讲解手术的必要性、风险和注意事项,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手术后,护理工作更加关键。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眼部反应,如眼压、视力变化等,及时发现并处理排斥反应等并发症。还要指导患者正确使用眼药水,保持眼部清洁,避免感染。对于青光眼患者,护士要教会患者正确测量眼压,指导患者按时使用降眼压药物,同时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因为情绪波动可能会影响眼压。在眼底病外科,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术后患者需要严格的体位要求,护士要指导患者保持正确的体位,确保手术效果。同时,要关注患者的饮食和休息,促进身体恢复。
护理体系的全面发展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是卫生健康委员会委属(管)医院。基于中山眼科中心卓越的发展平台,中心护理体系已发展为集管理、临床、教学、科研、防盲治盲全面发展的综合体。在管理方面,致力于眼科日间手术模式的运营管理、眼科急症患者管理、眼科慢病患者管理等方面创新变革,引领眼科专科护理的发展。、规范的日间手术护理管理效能,赢得同行赞誉和社会好评。在临床护理中,护士们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各项护理操作,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教学方面,为了培养更多的眼科护理人才,医院开展了丰富的教学活动。通过理论授课、临床带教等方式,将先进的护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实习护士和年轻护士。科研也是中山眼科医院护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团队积极开展科研项目,探索更有效的护理方法和技术。例如,在《结膜囊冲洗技术规范》的制定过程中,就是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标准的典型例子。防盲治盲工作也是护理体系的重点之一。护士们积极参与社区眼健康宣传活动,为居民提供眼部健康检查和咨询服务,提高公众的眼健康意识,预防和减少眼病的发生。
历史传承与护理发展
中山眼科医院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前身是岭南大学医学院、中山大学医学院、光华医学院的眼科组成的中山医学院眼科教研室,组建于1953年。1965年,移至现址正式建成眼科医院,当时住院床位为122张,七十年代扩至210张,现有317张。在已故眼科专家陈耀真、毛文书教授的创始和几代人的努力下,眼科医院的建设规模、医疗服务、专业设置、学术水平、人才培养、人员编制、病床数和医疗设备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1983年,经卫生部批准,眼科医院被更名为“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厅级建制。2001年10月,中山医科大学与中山大学合并,中山医科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更名为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随着医院的发展,护理工作也在不断进步。从初简单的护理操作到如今全面、系统的护理体系,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在医院发展的不同阶段,护理团队都积极适应新的需求,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例如,在医院规模扩大、专科增多的情况下,护理团队不断优化护理流程,提高护理效率,确保每个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
特色科室与护理协作
除了前面提到的白内障科和角膜病专科,中山眼科医院还有其他特色科室。眼底外科创立于中山眼科中心成立之初,是我国早开展现代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基地之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已发展成为我国规模大、技术力量强的专科专病治疗科室之一。眼底外科具有高素质的医师队伍,拥有博士研究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3名,其中眼底外科主任唐仕波教授是我国的玻璃体视网膜专家,博士研究生导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亚太玻璃体视网膜学会理事,中华眼科学会眼底病学组副组长;眼底外科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吕林教授也是我国早开展现代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专家之一。
在眼底外科的治疗过程中,护理协作至关重要。护士要与医生密切配合,了解手术方案和患者的病情,做好手术前的准备工作和手术后的护理工作。例如,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前,护士要协助患者进行各项检查,指导患者做好个人卫生,准备好术后所需的物品。手术后,护士要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眼部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眼内出血、感染等。同时,要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
特需医疗科成立于2002年5月,由特需病区、综合病区、特需门诊、重症疑难眼病转诊会诊中心、远程转诊会诊中心、干部保健以及眼科体检中心等部门组成,提供优质、多样化、高层次、全流程眼科医疗保健服务。现任特需医疗科主任杨扬帆教授。在特需医疗科,护理人员要为患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精细化的护理服务。根据患者的不同需求和病情,制定专属的护理计划。例如,对于高端患者,可能需要提供更舒适的就医环境和更周到的生活护理服务。同时,在转诊会诊过程中,护士要做好沟通协调工作,确保患者能够顺利得到专家的诊断和治疗。
医院荣誉与护理贡献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是中山大学附属单位,连续六年位列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眼科,首届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中心是亚太眼科学会(APAO)总部所在地,为我国的眼科学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下设的眼科医院是我国眼科三级甲等医院,连续五年蝉联39健康年度总评榜“全国受欢迎眼科专科医院”。中心现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1名,二级教授5名,973计划科学家2名,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名,中组部引进人才9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名,广东省高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获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973计划课题2项。
这些荣誉的取得离不开护理团队的贡献。护理人员在临床护理、教学、科研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临床护理中,她们用专业的技能和贴心的服务为患者的康复奠定基础;在教学中,她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眼科护理人才;在科研中,她们积极参与项目研究,为推动眼科护理的发展做出了努力。例如,在《结膜囊冲洗技术规范》的制定过程中,护理团队的科研能力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一标准的实施也为提高眼科护理质量做出了贡献。
眼科教育与护理人才培养
中山眼科中心重视眼科教育。举办中山眼科中心研究生会2021 - 2022学年秋季学期述职评议大会,促进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同时,开展2023年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申报工作。对于护理人员来说,持续的教育和培训是提高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医院通过组织内部培训、参加学术会议等方式,让护理人员接触到新的眼科护理知识和技术。例如,邀请国内外知名的眼科专家来院讲学,为护理人员传授先进的护理理念和操作技能。
在人才培养方面,医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习护士在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逐步掌握眼科护理的基本技能和操作流程。年轻护士通过参加各种培训和考核,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医院鼓励护理人员开展科研工作,培养她们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通过这些措施,为医院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护理人才队伍,为医院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医院地址与交通便利性对护理服务的影响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位于广州市先烈南路54号(近区庄立交桥东南侧)。交通十分便利,乘坐地铁5号线到区庄下车,步行可到中大眼科中心。周边公交站点有“广东工大”、“白云宾馆”、“东山广场总站” ,以上三个公交站点下车均可步行至中大眼科中心。途经“广东工大”公交车有30路、133路、191路、209路、233路、245路、256路、278路、280路、287路、301A路、301路、522路、545路、549路、810路、886A路、886路、886路A线、B2A路、B2路、高峰2路、B3A路单行、B3B路单行、B3C路单行、B3路、大学城4路、高峰4路、B10等。
交通的便利性对于护理服务有着积极的影响。一方面,方便患者前来就医,使得患者能够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对于需要长期复诊的患者来说,便捷的交通可以减少他们的就医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患者的就医依从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医护人员的工作。医护人员可以更方便地上下班,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更快速地到达医院,为患者提供及时的护理服务。
斜视与弱视科的护理特点
斜视与弱视科是20世纪70年代由我国斜视弱视专家杨少梅教授等创建,是国内早设立的斜视弱视专科之一。随后在麦光焕教授、颜建华教授等专家带领下经过数十年的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国斜视弱视复杂疑难病例诊疗基地。专家团队包括教授/主任医师5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2人,专科医师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3人。病区有专科护士12人,专科视觉康复与重建平台有专职医技人员12人。
在斜视与弱视科的护理工作有着独特的特点。对于斜视患者,手术治疗是常见的方法。手术前,护士要帮助患者进行心理调适,因为斜视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外观和自信心,患者可能会对手术存在恐惧心理。护士要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的过程和效果,让患者放心。手术后,要指导患者进行眼部功能训练,促进眼位的恢复和双眼视功能的建立。对于弱视患者,护理重点在于督促患者进行弱视训练。护士要向患者和家属讲解弱视训练的重要性和方法,确保患者能够按时、按量完成训练任务。同时,要定期评估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训练方案。
综上所述,中山大学中山眼科医院的护理工作在多个方面都表现出色。从护理规范的制定到专家团队的协作,从人文关怀到全面的护理体系发展,从历史传承到不断的创新进步,都体现了医院护理团队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医院的护理工作不仅为患者的眼部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眼科护理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相信在未来,中山眼科医院的护理工作将继续秉承优良传统,不断创新发展,为更多患者带来优质的护理服务。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眼部健康,积极预防眼病的发生。